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新青年营养师李珈贤:用食物叩响人体自愈密码

2025-03-18 14:00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李剑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李孜)初见李珈贤老师,深感这位营养师跟传统学术精英专家大为不同。由李珈贤老师主导研发的品牌「全食物日记」味噌酱已在各大电商平台上畅销数年,近年研发的「妆食记」有机紫苏油也深受追求健康生活品质的消费者欢迎。这位全网数百万粉丝的营养学家年轻、风趣也十分热情,更适合定义成一位新青年营养师。在专访的过程中,他对自己的描述其实很准确。多样的经历和体验塑造了多元的人设:既是佛门传教士、又是病患代言人,也是善商破局者。

当生命成为课堂:来自药罐子家庭的觉醒者

马桶里漂浮的药片、父亲因高血压发紫的面庞、母亲翻烂的中医典籍——这些场景构成了李珈贤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从有印象起,我的家里永远是中药味。”李珈贤回忆道。姐姐哮喘发作时,仿佛被命运扼住了喉咙;父亲的心梗家族史,则像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样被病痛笼罩的家庭环境,成了李珈贤最早的营养学启蒙课堂。

“小时候,母亲独自承担起照顾和调理全家人健康的重担。久病成良医,后来,妈妈特意开设了一家有机食品店”。家庭从健康行业的消费者转变为经营者,也让他提前二十年触摸到”全食物"理念,那些被丢弃的南瓜囊、葡萄梗,在他眼中都是被现代文明辜负的生命脐带。

成长到青年时期, 十一二岁的他前往舅舅工作的食品厂,又亲眼目睹行业的潜规则。随后在医院的义工经历,更让少年的他目睹更残酷的“过度医疗”真相。护理站里,护士为是否摘除患者子宫激烈争执;化疗室外,医生私下劝阻同行家属接受化疗。这些场景如同楔子,钉入他对现代医疗体系的深层质疑。

年少的种种经历让他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营养学的研究。2006年,德国《生机》杂志曾刊登一篇文章:研究人员发现,只要注意调养和改善生活习惯,60%-70%的疾病都能够自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关注度也在增加。所以这二十多年的从业历程,李珈贤一直希望通过轻松的方式传播健康饮食理念,推动更多优质食品走向市场,让中国人懂得吃。同时,他也致力于让《本草纲目》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以及得以传承。

三重身份突围:在商业丛林守护食物本真

访谈的过程中,问及如何处理专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李珈贤老师笑言:“二十多年行业浸润的生存智慧让他感受到一点,商业的普及,让消费者能更快更放心地吃到好的食物、对的食物,其实也是一种善举。”所以他并不避讳自己除了传教士、营养师,还有一层商人的身份。

2007年中秋的北京长安街,李珈贤站在中粮集团讲台,第一次向大陆企业宣讲有机育儿理念。台下高管们惊诧于这个台湾青年的犀利论断:”你们给孩子喝的豆浆,70%营养都留在滤渣里。”这场演讲像投入油锅的水滴,炸开中国食品工业的隐秘角落。但利益链和当时国人既有认知的局限,让李珈贤的全食物理念推广遇到重重阻碍。

“只有平衡所有人在金融逻辑上的利益链,并持续提高大家的健康认知,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李珈贤明白这需要一个过程,也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金钱对于我来说更多像是一种能量循环。我相信只要努力去推动对的事情,自然而然就有机会再把钱赚回来,平衡回我的收益。”李珈贤坦言。在上初中时,他曾有两年在慈济跟着证严法师修心,每周日在佛堂听法师讲述“日行一善”的朴素哲学。如今,李珈贤有了一定的品牌商业影响力,他希望通过商业力量来倒推有机食物的种植,从源头开始把控中国人的饮食餐桌食材质量。

作为中华农业有机协会讲师,他也一直致力于帮助农民了解有机农业的好处。越是有商业价值,就有越多的农户愿意投身农业,这是一个正循环的过程。“有机种植面临产量低、成本高的问题,但通过保障收购、预付款等方式,其实有很多农民愿意种植没有农药的作物。不仅能减少土地污染,也能保护农民的健康。”

自适应的科学营养方案:切忌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2025年开年充满了魔幻色彩,48岁的中国台湾明星大S骤然离世,她生前长期坚持素食;而前段时间,同为素食者的中国香港著名歌手方大同也不幸离世。一时间网络对于吃素这件事引发了剧烈讨论。李珈贤老师曾在自己的视频和专栏频道上反复强调:吃素要有规划,有方法!

“吃素和吃肉最大的区别在与蛋白质的转化率。如果单纯认为吃素是不碰荤腥,很可能面临蛋白质摄入不足的问题,人看着才会面黄肌瘦。”李珈贤并不认可这种吃素观念,他建议素食者要同时补充蛋白肽、Omega3和营养酵母,来解决蛋白质的吸收率和转化率,从而弥补纯素饮食的营养缺口。

李珈贤在社交媒体上的发声总跟一位斗士一样,但他并不在意网友的“声讨”:“其实除了证严法师是我的启蒙恩师以外,我还有一位精神领袖——巴德维博士。这位德国生化学家一生都致力禁止反式脂肪酸,而因为触及到巨大的食品利益链,她曾7次提名诺贝尔却没有获奖,但这也阻挡不了巴德维博士的科研热情。我也是,只要知道自己做的事是对的就好了。”

未来餐桌:当AI遇见千年本草智慧

谈及AI对未来餐桌的影响,李珈贤老师格外兴奋。与许多从业者担心会被AI取代不同,李珈贤坚信AI能成为未来营养师的“千里马”,帮助懂得使用AI的营养师更高效地工作。“只要向AI输入具体的问题和个人信息,它就能快速生成相应的营养方案,而我只需要做一件事——审核。”在李珈贤看来,在AI时代营养师需要精进自己的专业能力,善于提问、懂得审核、学会创新,这样的营养师将永远不会被淘汰。

李珈贤不仅关注AI技术的应用,更致力于通过科学研究探索营养与大脑算力的深层联系。他希望借助神经酸增强大脑认知功能,从而应对老龄化社会中的认知衰退问题。目前,国内失智症和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在快速上升,而中国独有的文冠果可以为解决这一现状提供突破口。在李珈贤与南昌大学合作的实验室中,已经有数据显示,食用文冠果油的小白鼠走迷宫的速度比未食用的小白鼠快了40%-60%。“马斯克用特斯拉养活SpaceX,我要用「全食物日记」和「妆食记」等品牌商业收入支撑脑机营养素研究。”

这种在人类未知领域进行的更多创新探索,是李珈贤在未来营养学最想研究的难题之一,还有一个领域则是人体的自愈系统。在他看来,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位“医生”,通过健康的食物和科学的营养干预,就能去“启动”这套自愈系统,让自己成为最好的营养师和医生。这也正是李珈贤一直倡导的全食物理念:“最好的药物是食物,最好的药房是厨房,最好的医生是免疫力”。李珈贤相信,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人们对健康认知的提升,未来的人类可以不再过度依赖外部治疗。通过食物与自愈力的结合,就能掌握自身健康的主动权。

小结

从1994年受证严法师”日行一善”的启蒙,到2003年正式从事营养学入行,再到2007年在北京长安街演讲,直至如今全食物日记的热卖,李珈贤一步步将自己放心的产品送上了更多人的餐桌。回顾这段历程,李珈贤用三个角色定义自己:传播健康理念的传教士、推动科学研究的营养师、有金融思维的商人。而无论身份如何变化,李珈贤始终怀揣一个目标: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行业,让健康与科学惠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