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安顺市紫云自治县火花镇漫山遍野的蜂糖李果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7月7日上午10点,平寨村村民罗朝福正熟练地将青黄适中的蜂糖李套入泡沫网,再嵌入定制纸箱,印着“火花蜂糖李”的包装盒逐渐堆成小山。
“今年挂果170亩,亩产700斤,直径45毫米以上的精品果能卖30元一斤。”这位皮肤黝黑的种植大户望着身后500亩从荒山变身“金山”的果园,满是自豪。“保守估算,今年纯利润能破20万元。”
作为老党员,罗朝福从10亩试种起步,带动平寨村3000余亩荒坡变成连片果园,还让12名村民长期稳定务工,每月收入5000元。
这份“甜”的底气,藏在火花的镇山水密码里。低热河谷气候,平均海拔700米,年均17.9℃的气温、1300毫米的降雨量、320天的无霜期,为蜂糖李生长打造了天然“温室”。
更关键的是,镇党委将“党建红”与“产业绿”深度融合,以“党建+产业”模式推动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全镇蜂糖李种植规模已达6.5万亩,覆盖15个村3940户村民;今年可采摘面积4.5万亩,预计产量超1.8万吨,产值突破3.6亿元。”火花镇党委书记胡伟说。
产业壮大并非一帆风顺,技术瓶颈曾是一大难题。针对蜂糖李裂果、管护等问题,火花镇推动科技特派员下沉一线。今年5月,紫云自治县科技服务中心联合省级专家在平寨村开展夏季防裂果培训,现场演示避雨棚搭建、无纺布覆盖等实用技术,把课堂搬到果园地头,让果农们心里踏实了许多。
在兴合村,1.5万余亩蜂糖李迎来采摘旺季。“每天150元,15天就挣了2250元!”从邻村赶来务工的皮昌芬边摘果边算账,满脸喜悦。“全村843户,600多户种植蜂糖李,每年采摘期能吸引周边村寨近百人务工。”村党支部书记杨仕明说。
为让产业发展行稳致远,火花镇去年在兴合村硬化机耕道、铺设采摘便道。“路通了,果子运出去更快,损耗更少,收购商都抢着要火花李!”胡伟指着新修的道路说,下一步,将锚定“四季花果园、稻香火花镇”目标,拓展“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企业”联农带农模式,发展深加工产业。(权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