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到,菌子笑。六七月正是雨季,草地里冒出不少蘑菇。因“误食毒蘑菇结果中毒”的悲剧几乎每年都在上演。近日,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急诊医学中心就接诊了一位因采摘路边蘑菇导致中毒、肝功能受损的患者。
李女士(化名)一家是在江苏工作的云南人,各式各样的美味蘑菇是他们的最爱。6月28日,李女士和家人到公园玩耍时,看到路边新长出的蘑菇,就采了一筐回家。因为一家在云南经常吃蘑菇,李女士自信能分辨毒蘑菇与无毒蘑菇,于是采摘了大量以白色为主的蘑菇,还兴奋地发朋友圈:“吃不完,根本吃不完”。晚上,李女士将蘑菇清洗煮熟后炒制,家人因为觉得不好吃只是尝了两口,李女士吃了一碗,没有任何不适。
凌晨5:00左右,李女士开始出现腹胀、腹痛、腹泻,伴恶心呕吐3~4次。随后,症状有所缓解,李女士觉得没大碍,便没有放在心上。当天晚些时候,李女士突然腹痛难忍,出现黄疸、肝脏肿胀、食欲不振、眼睛发黄等典型中毒表现。李女士的家人赶紧送她至当地医院就诊,同时将没吃完的蘑菇送到当地疾控中心送检,显示是鹅膏毒肽蘑菇!
据悉,鹅膏毒肽是一种高毒毒素,主要损害肝脏,严重时可导致食用者昏迷甚至死亡!李女士肝功能检查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指标急剧升高,最高时达到1800左右,表明她的肝脏严重受损,生命危在旦夕。
6月29日深夜11点多,李女士被紧急送入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急诊医学中心进一步抢救。解毒、药用炭颗粒导泻、抑酸护胃、保肝、补液……吴昊医师团队为李女士实施24小时不间断精心救治和高级生命支持治疗。经历多次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及保肝药物治疗,一周后,李女士脱离了生命危险,症状逐渐缓解,肝功能逐渐好转。
许多人存在这样的误区: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但仅根据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判定蘑菇是否有毒。实际上,即便经验丰富的专家也需借助专业设备才能准确鉴别。并且,现在所有的菌中毒都没有特效解药,只能对症治疗。
急诊医学中心副主任吴昊介绍,鹅膏毒肽蘑菇中毒有潜伏期,一般在6小时左右,这期间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在12~14小时左右,可能会出现消化道症状,随后症状很快就会消失,这个阶段也被称为“假愈期”,中毒者常常以为症状过去没事了,不会到医院积极处理。但到了36~48小时左右,就会进入肝衰竭、肾衰竭阶段,这个时候再到医院就诊,其实已经错过了最佳诊治时机。所以,出现症状比较晚的菌中毒反而要格外小心,致死性更高。
吴昊提醒,切勿因好奇或自信而自行采摘野生蘑菇食用;选择正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经过检验的食用菌类。此外,一旦出现疑似毒蘑菇中毒的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食用史,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姜航 吕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