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流通体系是连接农业生产与消费市场的关键桥梁,是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县域商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近年来,重庆市以县域商业建设行动为抓手,已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成跨区域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2个、二级农产品市场55个、乡镇农贸市场和城区菜市场1501个,加速农产品上行,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县域商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夯筑农产流通脊梁
锻造骨干市场强引擎,重庆加快“强筋健骨”。在重庆最大的综合性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江津双福农贸城,通过提级8000平方米简易大棚,新建6000平方米钢结构交易大棚、白条猪及蛋类交易市场,新增2万立方米冷库库容,新引“氨改氟”技术,新创“双福到家”数字化平台等“软硬”兼施“组合拳”,建成中国西部(东盟)农产品冷链分拨中心,完善冷链物流体系与交易功能,市场年交易量达474万吨、交易额突破434亿元,农产品年均销量提升超10%,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在渝东南地区,秀山县建成武陵山区唯一快递分拨中心,辐射周边14个区县快递包裹在秀集散,日均处理订单10万件。该中心联动十大专业批发市场、商贸物流、工业企业,整合区域农产品、商贸品、工业品、快运件等货源,常态化开行往返周边17个区县的武陵物流专线,投用区域配送站200余个,加快区域仓配一体化。促进东西部产品双向流通,该中心还常态化开行秀山直达重庆、长沙、贵阳3条快递专线,开通秀山至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冷链物流专线,实现沿海地区海产品、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双向流通。
织密冷链保鲜网络
构建硬核温控新脉动,重庆着力降低鲜活农产品损耗率,从跨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干支线冷链物流、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到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建设,一批服务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冷链流通新探索在重庆破局落地。
大足区“冻货直配到村”模式下沉9个乡镇新建冷库前置仓,依托蓝猫连锁15个乡镇超市、58个村级便民商店的实体网络,将冻品销售终端延伸至乡村末梢。
作为渝东北冷链物流发展走廊核心节点,忠县通过“基地直采+冷链干线+区域分拨”模式,构建起覆盖“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全链条的冷链体系,为周边区县提供仓储、加工、配送服务,降低区域物流成本约20%,2024年全县冷链流通量突破50万吨。
而江津区则聚焦冷链体系与加工集群协同布局,建成326座花椒专用冷库,构建起“区级枢纽库+乡镇骨干库+村级产地仓”三级冷链网络,低温处理率达57%,鲜椒贮藏损耗降低18个百分点,成功建成全国最大花椒交易市场,并形成集“花椒调味品+火锅食材”于一体的区域性大市场,2024年市场交易金额突破2.2亿元。
截至2024年底,重庆累计获批国家骨干冷链基地3个、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2个、国家粮食物流核心枢纽1个和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3个,建成三级冷链物流销售节点1000余家,冷库总库容量308万吨,同比增长9.61%。
贯通产销对接桥梁
提速流通链路快车道,重庆加快构建产销衔接矩阵,各区县亦各施奇招。其中,江津区建立“3+20+N”跨省合作机制(3大协会、20个产区、N个销地),联动北京新发地等资源组织商户跨省代销,2024年助销开州柑橘2000吨、解决毗邻区县水果滞销超5000吨;忠县借力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助力乡村振兴、“数商兴农”进地方等活动,以及中国果蔬汁饮料高质量发展大会、中国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农民丰收节等展会节庆,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
深化东西部协作,2024年,重庆市商务委推动14区县在鲁渝消费协作中达成交易 25.93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 9.3%,《山东·重庆“双向奔赴+内延外拓”打造东西部消费帮扶新模式》入选全国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东西协作类)典型案例。
重庆市商务委市场体系建设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已建成“2+64+1468”三级农产品市场供应网络,9.4万个批发企业、38万个零售企业的市场供应网络,“平急两用”应急保供体系全面构建,极大地满足了市民日常消费需求。下一步,重庆将通过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进一步提升县域商业流通能力,力争到2027年,全市建成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46个、公益性占比超过78%,建成区域冷链物流基地53个,果蔬、肉、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7%、48%、52%。(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