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胡杰)“璧山兔”作为璧山区特色产品,深受市场青睐。为推动其规模化发展,近日,重庆市璧山区市场监管局聚焦辖区首家兔肉加工企业需求,邀请市级专家深入一线开展“点对点”指导,为企业纾困解难。
质量安全是兔肉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专家直奔生产车间、冷藏库、物流中转站,针对加工、运输、销售全链条微生物超标隐患逐项排查:建议加工车间优化消毒流程为“每4小时局部消毒+每日收工全覆盖消杀”;指导冷链车加装实时温控系统,确保运输温度稳定;通过标识提醒销售终端规范存储,避免交叉污染,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标识标签是产品走向市场的“通行证”。专家结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针对兔肉易腐特性,明确要求标签必须标注“贮藏温度”“运输过程温度”“保质期”等关键信息,并建议企业采用二维码溯源技术,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全程温控记录,既满足监管要求,又保障了消费者知情权。
“到底该以什么形态推向市场?我们一直拿不准。”企业负责人坦言,在销售包装形式上的纠结,制约了产品上市进度。专家结合市场调研数据,从消费场景、物流成本、保质期、法律法规等维度分析,建议推行“双轨制”包装:面向家庭烹饪的“分割部位冷冻包装”采用加厚食品级复合膜,满足低温贮藏密封性与标签标注需求;针对即食需求的“真空锁鲜兔丁”选用高阻隔膜材料,以小规格包装缩短食用周期降低风险。这一建议既破解了上市瓶颈,更让包装成为串联质量安全、标签合规与市场需求的关键环节,为产品入市扫清障碍。
此次精准帮扶,不仅帮企业解决了微生物防控、标签规范、包装设计等关键问题,更让企业明晰了合规化、市场化发展路径。目前,企业已按指导完成生产流程优化,首批符合标准的产品即将下线。作为辖区首家兔肉加工企业,其规范化发展为璧山兔产业从“农户散养”向“精深加工”转型提供了范本。
下一步,该局将持续跟进企业发展,深化“监管+服务”模式,联动市级专家资源,为璧山兔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全周期保障,让这一特色品牌香飘更远、走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