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封梅康 记者黄小桂)在食品中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添加国家禁止使用的不属于食品原料或食品添加剂,或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等行为,是食品行业潜规则的具体体现。食品行业潜规则具有目的恶劣、隐蔽性强、复杂度高、危害性大、反监管能力强等特点,对消费者而言是消费欺诈、损害健康;对企业而言是企图以小博大,以身试法;对行业而言是“劣币驱逐良币”,阻碍行业健康发展;对政府而言是监管失责、信任危机,影响恶劣且深远。有鉴于此,6月4日,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召开专项会议,提出了以穿透式监管治理食品行业潜规则的举措。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郭宇华在会议中指出,要深刻认识治理行业潜规则是落实党中央关于食品安全工作部署的重要抓手,是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举措,是始终践行“监管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硬性任务。从2005 年的孔雀石绿事件、2006 年的苏丹红鸭蛋事件、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到今天时间已经走过了20年,不法企业潜规则问题依然高发,因此,市场监管部门决不能甘于当个“稻草人”、“招财猫”、“泥罗汉”,任由全行业仍不断地在“自己做的自己不吃,人家做的吃得不明白,吃什么都感觉不放心”的舆论场中徘徊。行业潜规则滋生是多方因素、多重矛盾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体现在潜规则利润高和违法低成本低之间的矛盾、新业态更替快和法律滞后之间的矛盾、规避监管方法多和监管抓手固化不足之间的矛盾、公众科普认知与商家不法宣传手段之间的矛盾、社会共治需求高和社会监督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甚至是公众利益与商业利益及地方保护利益的矛盾等等。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些矛盾的存在,要客观认识到这项治理所面对的困难与挑战,认识到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必然的长期性,真正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下定决心、敢于破局、坚持不懈、力求实效。要深刻认识到治理行业潜规则具有紧迫性。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消费形式的迭代更新,行业潜规则也不断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新苗头。对行业潜规则发现不了、发现了治不了或干脆鸵鸟心态、掩耳盗铃,显然不能适应现行监管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实践证明,对潜规则问题视而不见,只会让非法的雪球越滚越大,危害的风险越来越高,一旦发生系统性行业性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郭宇华表示,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在河南调研食品安全和市场监管工作时强调,要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快推进穿透式监管。穿透式监管核心问题是要深入剖析内在原因、挖掘内在规律、揭示内在本质,从而实现更好的监管,强调从食品产业的全链条、全环节、全要素入手,通过溯源和核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此,他强调,监管部门要强化责任之心,勇于承担,不能敷衍塞责、文过饰非。绝不能组织敷衍化、部署表面化、举措空心化,在食品安全工作上打折扣。企业要强化敬畏之心,切实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主动抵制潜规则行为,合法经营、诚实守信。食品安全既是百姓的底线、更是企业的生命线。唯有敬畏百姓生命、敬畏食品安全,坚守质量与诚信,才能实现长远发展。学会、协会则要引导推动业界强化自律之心,千万不能为了利益对一些乱象视而不见、知而不报,放任行业乱象的发展、助长行业不健康发展,甚至成为不法企业的利益共同体,违法共犯者。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要强化共治之心,积极推进形成食品安全全民监督、社会共治态势,让潜规则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