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 张阳阳)近日,一场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盛宴在呼和浩特市盛大开启。由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内蒙古文化旅游投资集团与内蒙古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联合协助,阿哈都酒楼精心打造的“内蒙古地理标志宴”正式亮相,以14道地标菜品全景呈现北疆风物,用草原珍馐解码千年游牧文明。
此次地理标志宴严选苏尼特羊肉、巴彦淖尔小麦、呼伦贝尔野蔬等12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构建起“从牧场到餐桌”的游牧文化活态体验。宴席以“草原宴文化”为核心,精选北纬40° - 50°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黄金牧带的地理标志食材,形成了兼具地域特色与健康理念的味觉矩阵。
凉菜四韵尽显草原冷食智慧。非遗盐水羊肝选用苏尼特羊肝,以“母亲湖”大青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腌制,传承草原腌制工艺;沙葱羊肚丝将呼伦贝尔野生沙葱与乌珠穆沁羊肚搭配,口感脆嫩;河套自生豆芽用黄河水培育,呈现河套平原农耕文明特色;白玉芥菜拌苦菜融合赤峰芥菜与锡林郭勒苦菜,诠释“药食同源”理念。
热菜七绝演绎游牧烹饪哲学。烤黄油面包配奶嚼口,奶香浓郁;血肠拼肉肠还原草原宴席标配;家炖呼伦贝尔牛大骨骨髓富含胶原蛋白;苏尼特羯羊手扒肉肉质细密,其天然去膻生态源于草原硫化物草场;阿拉善干肉烩菜展现游牧民族食材保存智慧;脆皮酸奶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法结合;沙葱炒鸡蛋实现膳食纤维与优质蛋白完美配比。
主食双璧诠释农牧融合智慧。酸奶饼采用蒙古包传统发酵工艺,酸甜适口;蒙古馅饼以巴彦淖尔小麦粉制作饼皮,包入苏尼特羊肉馅,煎至金黄酥脆。
每道菜品都是自然馈赠与文明创造的结晶。手扒肉延续“以肉为尊、分食共飨”的待客礼仪;阿拉善风干肉是游牧民族应对严寒气候的生存智慧结晶;奶嚼口成为游牧奶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大青盐则是激活草原本味的密钥,诠释着“好肉配好盐”的游牧饮食真谛。
为助推“地理标志美食之旅”,阿哈都酒楼启动立体传播。线下举办“草原宴仪”主题品鉴会,在还原的蒙古包场景中,搭配长调民歌与马头琴演奏,让食客感受游牧豪情;线上联合抖音发起#黄金牧带食材溯源#挑战赛,直播牧场采摘与传统制作工艺,并在美团平台上线“地标宴家庭套餐” 。
这是首次系统整合草原地理标志食材的高端宴席,90%原料来自锡林郭勒与呼伦贝尔黄金牧带,从主料到调味料均坚守地理标志标准。阿哈都酒楼通过标准化呈现游牧饮食精髓,为全区提供可复制的产业升级样本。目前,酒楼已规划在呼伦贝尔、阿拉善设立分店,未来还将联合旅行社开发“地标宴 + 牧场研学”路线,推动地理标志从农产品符号向文旅消费转型。
一席“阿哈都地理标志宴”,不仅是北疆风土的味觉浓缩,更是游牧民族与自然对话的千年史诗,展现了现代农业文明与传统游牧文化的当代对话,成为游客“沿着地理标志去内蒙古旅行”的舌尖导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