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荔枝上市旺季。荔枝晶莹剔透的果肉与清甜多汁的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但医生特别提醒,空腹食用荔枝可能存在健康隐患,过量食用可能引发低血糖反应,即俗称的“荔枝病”。
过量食用可能会低血糖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柯亭羽介绍,“荔枝病”临床上又叫低血糖-急性脑炎综合征,指的是在空腹大量食用新鲜的荔枝后,出现类似于低血糖的症状,如头昏、无力、出冷汗、心慌、手抖……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休克。
荔枝明明很甜,吃了应该是血糖升高,为什么反而会低血糖呢?医生解释,正常情况下,进食荔枝后,血糖会升高,身体会分泌胰岛素来对抗高血糖,若胰岛素分泌过多,肝脏储存的葡萄糖会被释放出来维持人体血糖的动态平衡。而荔枝中含有甘氨酸和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这两种物质,它们会干扰人体的糖代谢功能,从而破坏这种平衡。
柯亭羽介绍,人体胰岛素的分泌节奏与混合性食物的消化过程相适配。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代谢周期为3至4小时,这也是一日三餐间隔大致如此的原因。然而,荔枝几乎全是果糖,一两个小时就能代谢完。在这种情况下,胰岛素的分泌跟不上节奏:果糖代谢的高峰期,胰岛素还未及时分泌,待胰岛素开始大量分泌时,果糖代谢高峰期已过,导致多余的胰岛素无法被足够的糖分中和,从而导致血糖降低。尤其是儿童和特别消瘦的人群,他们肝脏中储存的葡萄糖较少,所以更容易因食用荔枝引发低血糖。
睡前食用也有风险
值得警惕的是,睡前大量食用荔枝同样存在风险。医生表示,这是因为正常人在凌晨3时左右,血糖和胰岛素分泌都处于低谷。如果睡前大量食用荔枝,会促使胰腺大量分泌胰岛素,而此时机体葡萄糖浓度却在不断下降,极易在夜间引发危险。
“不能以低血糖为代价来换取糖尿病人的血糖达标。”柯亭羽介绍,如果高血糖对人的损害是以“10年”为单位计算,那么,一般10年、20年后才会出现并发症,但是低血糖对大脑对心脏的损伤则是以“秒”为单位计算的,特别严重的低血糖,3至5分钟就可能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出现低血糖如何处理
由于荔枝口感甜美,深受小朋友喜爱,11至14岁的小男孩是“荔枝病”的高发人群。国家卫健委针对荔枝食用给出了明确指导意见:1岁以内的小孩不宜食用荔枝;1至4岁的孩子可少量食用,但切记不能空腹,建议在餐后半小时食用;普通成年人每天食用量不宜超过200克(10至11颗正常大小的荔枝,或不超过5颗大荔枝),儿童则不超过100克(约5颗小荔枝或2颗大荔枝)。
“从你有点不舒服开始,有晕车、肚子胀、犯恶心的那个症状,到昏倒失去意识,往往只需几分钟。”柯亭羽介绍,低血糖发作时,典型症状包括头昏、无力、心慌、出冷汗、手脚冰凉,甚至恶心呕吐。若不及时处理,大脑葡萄糖供应减少,会导致意识模糊、昏迷。
出现低血糖症状,最快的缓解方法是补充糖水,两三分钟即可缓解。吃淀粉类食物需15至30分钟才能起效,在严重低血糖抢救时,建议先用糖缓解,后续再补充淀粉。
缓解低血糖的时候有的人也会食用巧克力,但柯亭羽认为,不同的巧克力含糖量不同,比如黑巧克力含糖比较少、含咖啡因较多,它对治疗低血糖起不到很好的作用,所以还是推荐直接饮用糖水。(闵婕 颜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