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佳妍)从春种秋收的耕耘,到山川湖海的守望,中国人对土地的深情与对丰收的期盼,始终如一。如今,这份深沉的情感,在北纬37度的华北平原绵延生长。
在第35个“全国土地日”之际,今麦郎与新华社客户端联合推出短片《根·麦》,致敬每一位种粮人。短片将镜头对准华北平原45万亩优质麦田,以小麦为意象纽带,串联起一碗面的温度、一方土地的滋养、一个企业的担当。《根・麦》经新华社首发后,《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日报》等权威媒体纷纷接力传播,在全网激荡起一场关于“土地”与“根”的深切共鸣。
麦田里的“流量收割机”
这场掀起全网的麦田热潮,最初始于一场视觉盛宴。
麦收伊始,河北媒体纷纷喊话全网“收麦来河北”,明星企业今麦郎带头整活儿接力,一组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创意在燕赵大地展开:麦田中“割”出的巨型文字景观与金色麦浪交相辉映,覆盖百村的刷墙标语、空中无人机横幅等接地气的形式,共同喊响 “这么近那么美,收麦来今麦郎”。这一系列动作迅速点燃网络,登上11城微博榜单,相关话题曝光超1700万,让“唯一一家种麦子的企业”认知深入人心。
进入收割高峰期后,今麦郎精准邀约古风、亲子等多领域达人,奔赴邢台核心麦源地。达人镜头下,金色麦浪翻滚的丰收盛景与 “好麦归仓” 的喜悦瞬间被生动捕捉,达人团还探访了今麦郎现代化工厂,实地见证“一粒麦到一碗面”的全产业链品质保障。
其中,达人“小亿乱拍大片”的单条作品尤为亮眼,深情聚焦今麦郎全产业链上的每一位劳动者,单条作品狂揽58万+互动与数千万曝光,成为此次传播的现象级爆款。
45万亩麦田筑就“顶流”底气
流量狂欢的背后,是长达20年的产业深耕,为品牌传播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故事土壤。
这场传播里,人们不仅看到了麦浪滚滚的诗意,更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践行者:当大多数企业还在空谈“助农”“爱国”时,今麦郎早已牢牢扎根在土地,把工厂建在田间,让农民成为产业链的真正受益者。
2005年,今麦郎前瞻性地启动了“优质麦”工程,用20年时间打造了45万亩优质麦种植基地,并构建起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完成了从农田到餐桌的产业闭环。
今麦郎将国家研发的“师栾02-1”等良种引入田间,为农户提供优质种子、统一农艺指导,并承诺以保底价格回收达标原粮。靠着 “订单农业” 这根绳,企业和数十万农户紧紧绑在了一起,企业有了好原料,农户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这种全方位的自主把控,成就了今麦郎提供一碗好面的硬实力。从新一代方便面——0油炸健康面拉面范,到累销超140亿份的1桶半,每款爆品背后,都是45万亩优质麦田里长出的底气。
用行动浇筑品牌温度
今麦郎董事长范现国始终将回馈家乡、助力农业发展作为企业的使命。他曾形象地比喻企业为一棵树:这棵树必须深入扎根,不断向上成长。这份“扎根土地”的信念,在麦收季的考验里,化成了看得见的暖。
麦收季期间,华北地区突降暴雨给夏粮收割带来严峻挑战。面对突发状况,今麦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在24小时内组织人力、调配车辆驰援田间。不仅帮助农户抢收小麦,更贴心准备了免费午餐、消暑西瓜等物资,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守护农民"粮袋子"。网友纷纷点赞企业担当:“关键时刻还得看民族企业”“把农户的事当自家事,这样的企业值得信赖”。
图:6月14日,暴雨突袭河北隆尧优质麦基地,今麦郎派出员工助力麦农抢收
而与《三联生活周刊》联袂策划的“麦收的礼物”活动,则让责任与温情有了更生动的表达。河北籍创意红人手工耿带着他为麦农量身打造的“收麦神器”走进田间,与农户王国云展开互动,这位52岁的今麦郎合作农民代表,对土地的感情至深“活到多久种多久,只要能干动就能种”。那些藏在麦浪里的耕耘故事被娓娓道来。
图注:手工耿应企业邀约 给今麦郎农户王国云送礼物
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实打实的贴近。今麦郎把人文关怀,种进了麦田的泥土里,也种进了大众的心坎儿里。
结语
今麦郎这场围绕麦收季策划的系列活动传播,总曝光量突破5.2亿。它早已超越营销本身,而是对大地深情的告白,对耕耘者崇高的致敬,对“好麦出好面”初心的有力践行。45万亩金色麦浪,不仅翻滚着丰收的喜悦,更承载着一个民族品牌扎根土地、心系三农的厚重承诺。
麦田的故事年复一年,今麦郎以麦为媒、以面传情的篇章,正随着滚滚麦浪,写入更多消费者的认同与信赖之中。